中國時報【吳垠慧╱台北報導】
「傢俱本是立體的,可站立的,硬讓我給『拍』成了平面,把『構造』變成了『構成』。」中國藝術家王懷慶將傳統建築與傢俱的構造拆解,在畫布上重新拼組成另一番景況,發展出從東方文化基因出發,與當代表達形式結合的獨特語言,創造出一種簡潔理性又浪漫詩意的風格。
王懷慶說:「這二、三十年來,我一直想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原點生發出萬種風情。這不單是對自己的預期,也是一種設定,作品就這麼一件件做出來、走到底。」
六十八歲的王懷慶目前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大型個展「一生萬」,展出一九八○年代末期至今各時期的作品共四十六件,媒材涵蓋油畫及最新的鋁合金裝置藝術,他的代表作《大明風度》、《夜宴圖》、《一生萬》都在展出之列,可一窺王懷慶從具象發展至抽象繪畫的演練過程。
展名「一生萬」源自老子《道德經》中「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」,呼應王懷慶所言「從一生發出萬種風情」的創作理念。一九八五年王懷慶途經浙江紹興拜訪魯迅故居時,被當地黑柱、斑駁白牆的民居,及古傢俱的紋路結構感動。
「很美、很莊嚴、很有智慧,也很殘酷,一下在腦子裡刺激出許多東西。」從此衍生出他以建築和傢俱結構探索為主題的系列。
一九九一年,王懷慶以描繪明式太師椅的畫作《大明風度》獲得「中國油畫年展」金獎。王懷慶表示,直到八○年代末期,中國美術作品的評判標準「就是革命路線」,「而一件與革命毫無相關的畫作獲得了金獎,證明中國美術界在當時的遊戲規則有了巨大轉折和歷史性的改變。」
王懷慶出生於北京,自小接受蘇聯寫實繪畫的訓練,一九六四年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,師承倡導西方現代主義的名家吳冠中。一九七○年文革期間他下放農村勞動改造,一九七一年他被指派到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擔任舞台美術設計,直到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研究所。王懷慶在部隊工作業餘時間,即使環境艱苦、創作條件有限,依舊發展創作。一九七九年與同學合組「同代人畫會」,一九八○年在中國美術館等地展出。
王懷慶深信手工的能量,也從傳統建築和傢俱中感受物件透出的生命力。如《夜宴圖》靈感來自《韓熙載夜宴圖》。《韓熙載夜宴圖》描繪酒醉金迷奢華生活,王懷慶的《夜宴圖》卻徒留零落的傢俱。「當時想給它來個翻唱,把原作裡的人和生命淡化、遠去甚至消失,但沒有生命的物件反而堅實。物盡人遠,反映現代人的困惑與無奈。」
他更直接將劈開的老傢俱帶入畫面中,如《大音有聲》拼貼許多黑木材,到了《一生萬》更讓黑木材跨出畫框、延伸到畫布周圍,「劈開木材的速度感和木材肌理的力度,像是中國書法的飛白,又比飛白更有力量。」
近年,王懷慶又發展出《三足鼎立》、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》等鋁合金的立體作品,只是這些「立體」作品看起來倒像是摺紙摺出的立體物件,在燈光投射下產生影子與實體結構對話的趣味。
新聞來源:
YAHOO新聞
留言列表